第 518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古代佛像的单体造像

佛教艺术里除了群体式的造像碑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单体造像,题材约可分为佛、菩萨、弟子、罗汉及护法神等等,这些造像皆有其经典渊源和仪轨规范,在具体的实物上即以不同的五官相貌、衣着服饰及肢体动作来表现,因此本文分下列五项概略说明它们的基本特色。

 

一、佛像

佛是佛教造像的主角,最早是指释迦牟尼佛,后来随着教义的演变,发展出三世佛、十方诸佛、弥勒佛、阿弥陀佛等佛名,这些佛陀的身份不同,也有各自的造像特征,但一定是穿着袈裟的修行者姿态,而且符合经典所列的三十二相好。

 

例如图一为北齐的佛立像,佛顶肉髻低平,脸型方圆饱满,长眉弯曲,眼睛向下垂视,双唇薄而紧闭,表情沉静端严。佛的身上穿着垂领式袈裟,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向下垂放,袈裟顺着躯体起伏,表面原有贴金彩绘。

 

虽然低平的肉髻、沉静的表情及薄衣贴体的服饰属于北齐的风格,但是隆起的肉髻、丰圆的双颊、纤长柔软的手指、圆鼓的脚背及密着于台座的足底都符合经典所言的相好特征,而贴金彩绘也是金身妙相的表现。

 

相同的风格亦可见于山东省诸城博物馆所收藏的北齐佛立像上,是北齐佛像共同的特色。

二、菩萨像

菩萨是指觉有情、度化众生的大士,随着佛教思想的演变,也出现了文殊、普贤、大势至、观世音及弥勒等菩萨名,虽然身份不同、造像各异,但都有尊贵华丽的庄严表现。

 

例如图二为北齐的菩萨立像,菩萨头戴连珠宝冠,脸型长圆,眉弯目细,抿嘴微笑,胸前佩挂忍冬纹和连珠纹项饰,手戴腕钏,肩上天衣飘垂,长条状的璎珞自两肩垂悬而下,长裙覆腿,跣足立于圆台上。

 

仔细观察此尊菩萨的五官和体态,与同时期的佛像风格接近,但是华丽的装扮却是佛像所没有的,而清秀的脸庞与亲切的笑容更体现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双重悲愿,凡此都是菩萨造像的特色。

 

类似的风格亦可见于日本大阪美术馆所收藏的南响堂北齐菩萨立像上,是北齐菩萨像的共同特征。

三、弟子像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开始宣讲佛法,引导众人皈依佛门,成为他的弟子,此一事迹也成为佛教造像的题材,而弟子们即以比丘的形象伴随在佛陀身旁,其中以大迦叶和阿难最常见。

 

大迦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相传他专修头陀苦行,住墓地,穿粪扫衣,露地静坐,托钵乞食,所以身材干瘦、衣衫褴褛。此一传说到了佛教造像的工匠手里,即塑造出眉头深锁、双眼专注凝视、肌肉筋骨突起的僧人形象,以突显其历经沧桑、坚毅卓绝的性格。

 

阿难童年出家,以俊秀的面容、温和的态度及慈悲心肠广受信众喜爱,他很聪明,记忆力强,长年服侍佛陀,听闻无数佛法,所以有多闻第一的美称。此一传说到了中国工匠手里,即制作出如图三所示的造像,面貌英俊,带点稚气,眉宇之间充满灵气和智慧,此种年轻沙弥的形象正是阿难像的特色。

四、护法神像

护法神是指捍卫佛教和道场、护持正法及信众的神袛,在佛教经典中有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夜叉及金刚力士等等,在我国的佛教造像中,以金刚力士、四大天王及韦驮最常见。

 

例如图四为明代的韦驮立像,韦驮的脸型方正,身材壮硕,头上戴着战盔,身上穿着皮质铠甲,双脚套着长筒战靴,两手拄着金刚杵,左脚向外跨步,身体略朝右倾,长条状的衣带翻卷飞扬,姿态雄健威武。

 

韦驮的面容带有年少的英气,一身盔甲及战履的装扮,犹如英姿焕发的武将。此一题材不见于佛教经典与印度及西域的相关遗迹中,是佛教中国化以后才出现的护法神。

 

类似的风格亦可见于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明代韦驮像上,该尊造像以回首、挺胸、双手前后摆动的姿态表现雄壮的气势,可与此尊造像相互对照。

 

 

五、罗汉像

罗汉是指声闻乘修行的最高果位,也用来尊称得道的圣者,此一观念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成为崇拜的对象,从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扩充至五百罗汉,并制作了许多造像。

 

例如图五为宋代的作品,此尊造像以一位年长的出家人为主体,他穿着汉式僧衣,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左手朝前平伸,手掌残佚,右手微曲,紧捏小沙弥的耳朵,小沙弥恭敬的态度和痛楚的表情与年长僧人构成对比,好像禅宗机语「当头棒喝」一般,耐人寻味。

 

其他的罗汉像也呈比丘之形,年龄老少不一,气质与姿态各不相同,但是生动活泼的造型与凡人无异,颇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佛教的单体造像题材很多,掌握各种身份的特征,即可分辨佛、菩萨、弟子、护法及罗汉的差别。下期将从「纹」的角度,分析中国佛教造像的特色。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