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3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当代艺术在震旦—上海双年展的「在创造」

经典出新意 时尚蕴古今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精心设计的震旦博物馆,其建筑空间原本就有著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如那大理石般的灰色「马来漆」墙面一样,会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光色效应。李姝睿的作品《波动》用蓝灰色作为画面的基调,并在不同角度创造出不同的视觉维度效果。作品中重复却又严格遵循某种微妙的圆形变奏,其视觉力场不离中心线却又随机偏移散漫,形构出令人目眩神迷的美学幻象。

李姝睿的另一组作品《石头、木头、喷漆和风No.1&No.2》中的石料源自云南大理的苍山,空间转换后移置于落地窗前倾斜的展台上,这恰好与六楼展厅里的庄严佛像与窗外江景形成对应关系:天然石材因艺术家的发现与雕琢,命悬一线的机遇,终于成为博物馆内的珍藏。

在五楼临江的窗台上,刘建华的作品《遗弃》类比微缩两座「考古—考今」的发掘现场形式,将古代陶瓷残片和现代生活陶瓷做了别具匠心的展示,象征在博物馆里,考古的古器物与考今的当代艺术交融在了一起。以时间大视野来观照这件作品,它犹如波澜起伏的文明山丘,也如漫漫延伸的历史遗迹:远眺窗外,是现代化的上海外滩,之间的黄浦江恰如一条时间长河;作品的后方,是博物馆收藏的古物——今天存在的事物,随著时间终将被「遗弃」,这让我们深思:当今消费文明的林林总总,除了少数幸存,可能收藏进入博物馆,绝大多数将灰飞烟灭。至此,观众会暮然想起展览名称——「在创造」,此刻我们已然是未来的思考者与创造者。

在阚萱的影像作品《圆觉经》中,用糖浆在大理石板上书写经文,等凝固以后再擦去、重新书写,这似乎是在强调佛法禅修中的周而复始和对世间一切无常的重新阐释:无论用什么方式,佛法的修行都是殊途同归的。作品也让人联想到博物馆六楼珍藏的众多佛造像,虽然诞生的方式与流传的经历不同,但最后都以不同的最终形式、安坐在了震旦博物馆内。

此次邱志杰在博物馆三楼尚有另一大作《唐草之旅》,其创作灵感来自一本他过去、反复阅读的艺术名著——恩斯.贡布里希的《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藤蔓纹样在整幅作品中不断的重复、变形和互生,这是一种在全世界装饰纹样发展史中都可以发现的现象,跨越了文化、国度和种族之限。漫长的历史维度被抽取放大了,就像中国古代玉器纹饰的创造演变,也可见特定的规律和线索。

 

2014年的「中美博物馆论坛」国际顶尖的博物馆负责人与当代艺术家,共同探讨现今博物馆形式与功能的各种迫切议题。中国当代文化面临全球多元文化影响,一座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应该借鉴和实践国际新博物馆学的价值理念,突破古典的纵向视野,积极介入并参与当代性的创造,实现多元的对话和交流,这是启动人类伟大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