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6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逸美临风的汉代玉人

 

 

今天我们对于汉代女子的认识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古人文献中记载;二是汉代文物中的形象。这其中又以后者的表现最为直观。透过此次展出两件玉人可以帮助我们对汉代女子的衣著、发饰、有较为具体的了解。

在谈及穿著之时,人们经常会使用到「衣裳」一词,这个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西周时期人们的著装就已经是上衣下裳的模式。到了战国时期,一种新的服饰开始流行于市,并对汉代的著装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上下一体的「深衣」,深衣在汉代非常普及,男女都可以使用,而且使用的场合也十分广泛,古籍中对深衣有这样的记载:「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深衣的样式有些类似今日人们穿著的「浴袍」,之所以叫作深衣,原因主要是因为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除了基本款式的深衣之外,古人为了方便行动及更好的遮蔽身体还在原有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曲裾」。此次震旦博物馆展出的多件玉人均身著典型的「曲裾深衣」。例如这件通高13公分的玉人(图一),整体用单色和田白玉制成,致使其给人通透、莹润的视觉效果,玉人的头部大量使用细阴线雕琢,细致入微,连发丝的刻画都根根分明,足见玉工的高超技艺。而在衣服的部分除了阴刻线描绘出细节之外,对衣褶则使用了「隐起」的处理手法。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玉人的衣襟采用了左边压覆右边的方法,这种穿著方式称为「右衽」,是汉文化衣著的标志,与之相对,当时异域外族的衣襟则是完全反向的「左衽」。

值得注意的是,在玉人曳地的长裙之上出现了一枚小小的圆形方孔钱,此枚钱币因为长期置于地下的潮湿环境中已经生锈,同玉质表面相互贴合,致使玉料受沁局部呈绿色。此外这枚小小的钱币还是判断玉人时代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钱币的发行和流通有一定的年限,因此可以通过钱币将玉人的制作时代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这枚钱币本身铸造的并不精美,外圆内方,穿孔很大、无内外轮廓,相对来说具有小而薄的特点(图二),而这些恰恰同汉初流通在市面上的「榆荚钱」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可见此种钱币就是在秦末汉初被广泛铸造的,同时由于汉高祖实行钱币的私铸政策,所以钱币偷工减料,大小重量不一,水准参差不齐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通过钱币年代的判定我们可以认为玉人时代的上限不会早于秦末汉初。

除了钱币能帮助我们判定玉人的年代上限,其头发的梳妆方式也是辨别年代的重要依据。汉代妇女头部的发式相对于后世而言较为简单朴素,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发髻垂在背后或头后;另一种是盘在头顶。发髻根据时代的早晚呈现出由低向高的转变,西汉早中期基本上不会出现头顶结髻的情况,到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开始流行头顶上的高髻。而头发上的装饰也随时间的先后呈现出由少至多,由朴素到复杂的转变。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再反观震旦博物馆收藏的玉人的发饰,其年代上的特征就显的尤为明显。此次展出的玉人头顶无髻,唯在背后稍作盘挽,并刻意留出一尾末梢(图三),这些都是西汉早期妇女流行的发式。因此更进一步证明了玉人的年代应该为西汉早中期。

 

二、 柔桡嬛嬛,妩媚姌袅—汉代玉舞人

现存年代最早的三件玉舞人,出自洛阳金村战国晚期古墓,民国时期流失海外,现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汉代玉舞人较战国而言数量进一步增多,目前全国各地区汉代墓葬中发现的玉舞人就已经达几十件之多,分布也较为广泛,这其中以广州南越王墓、徐州小龟山墓和西安东郊窦氏墓出土的最具典型意义。目前所见的玉舞人总体来看多以尺寸较小的片状形态存在,是组玉佩中的一个装饰部件。另外近年在陕西西汉帝王陵的周边也发现了尺寸较大的汉代圆雕连体玉舞人,其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的结果,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玉舞人一般只出土于贵族女性墓葬之中,可见其是一类带有性别属性的汉代玉器。

从舞人的整体形象来看,汉代工匠基本上都生动的捕捉了舞女扬臂、曲身的动作瞬间,因此「翘袖折腰」是其造型上的共性。但是为了推陈出新,在保证共性的同时一些心思细巧的工匠则在有限的空间内运用智慧赋予了舞人新的「生命」。此次展出的这件西汉玉舞人从总体形象上来看也具有袅娜的姿态,但是如果将正反双面连续翻转则会发现其中奥义无穷。首先我们来看玉人的正面(图四),其右手上扬越过头顶,虽袖部残缺,但根据考古出土的材料可知,残缺部分应为甩出的长袖;其左手横于腰腹之间,长袖飘逸陈于下身之前。既然玉人的正面是此种姿态,那么按照正常的推理其背面应该不会再出现长袖,但是如果翻转至玉人背面,我们会发现,原先横陈在下身之前的长袖又蜿蜒至身后。也就是说,在玉料、动作已经限定的情况下,工匠巧妙的完成了一次时空的变化,把连续的动作分别表现在玉器的正反两面,因此观者在旋转观看之时就能体会到舞人动作的流转与变化,可谓独具用心。

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精美玉舞人出现,同战国至汉代以来具有表演意义的舞蹈在宫廷中的盛行关系密切。汉代之所以舞风盛行,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原因:一是对于战国「楚舞」的继承;二是来自对域外文化的吸收。因此,除了大量舞人作为实物数据的印证之外,在汉代的文献中也记载了很多贵族中的舞蹈高手:如高祖时期的戚夫人「擅于鼓瑟舞蹈」;武帝时期的李夫人才艺精通、能歌善舞;至于成帝时期以「掌上舞」著称的赵飞燕则更是家喻户晓。

「衯衯裶裶,蜚纤垂髾;柔桡嬛嬛,妩媚姌袅」,这是汉代文豪司马相如所做汉赋中的词句,分别感叹了汉代妇女的衣著、发式以及舞动姿态。此次传统与创新展出的件件玉舞人正是汉赋文句中的实物表现,正是有了它们才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古人那字里行间的深远意境,回溯泱泱大汉的磅礴与巧致。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