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查詢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博物馆专题

选择分類:
震旦博物馆致力于古器物学的研究和推广,运用玉器、陶瓷器、佛教造像等收藏,发展出一套以「料、工、形、纹」为核心的古器物学方法及理论,多年来透过博物馆的营运平台,以多元化的模式和社会大众接轨,尤其重视与高等学校之间的馆校合作,陆续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及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
陶俑泛指用陶土制作的人像、动物、马车及建筑等物件,是古代的陪葬明器,此一葬俗大约滥觞于殷商时期,到了春秋战国逐渐取代人殉而流行起来,秦汉之际达到高峰。
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极大的时代,而战国玉器在造形、纹饰及形制功能的演变上,正可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点。本书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副教授所执笔,书中收录震旦博物馆与其他公私收藏的战国玉器三百组件,内容分为礼瑞用玉、丧葬用玉、佩饰用玉、人物造形、饮食用器、嵌饰用玉、兵器用玉、似玉材质及改形玉器等类,数量丰富,形纹精美,并且包含许多罕见的精品,值得爱玉者细心阅览与购藏。
提起汉代的圆雕动物玉器,给人视觉冲击最强烈的莫过于恢弘的气势及张力十足的动感。观察此时期的艺术风格,不难发现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与先前在平面内变化莫测的战国玉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本期内容聚焦汉代圆雕动物气势动感的成因,为大家分析由多视点组合、变化所营造出的别样立体效果。
2014年11月19日,「中美博物馆领袖论坛」的23位重量级贵宾参访了震旦博物馆,由张临生馆长亲自接待。关注当代文化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之一。旧金山现代美术馆馆长尼奥.大卫.贝内兹拉(Neal David Benezra)介绍了他们的当代蜕变:「我们建立了新馆,新的不仅仅是建筑,而是表达了21世纪博物馆的新概念,传达出一种文化的开放性和当代公众参与性,当代策展人或者当代艺术家可以和观众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正值上海双年展「在创造—当代艺术在震旦」已经完成布展,馆长们对震旦博物馆巧妙融入了当代艺术的举措表示由衷的赞赏。
「在创造—当代艺术在震旦」于2014年11月21日在震旦博物馆揭幕开展。博物馆邀请了7位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刘建华、李姝睿、邱志杰、杨福东、凌云、林明弘和阚萱,以他们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多元前卫的创作语汇与形式,诠释了当代中国的新博物馆空间理念,馆藏古文物也由此映现出了新质异彩。
上一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多种似玉材质以及由它们加工制作而成的圆雕动物。本期内容则聚焦材料同工艺的相互关系,为大家介绍古代工匠在面对天然且珍贵的玉料之时,是如何运用巧思及智慧加以设计和利用的。
金秋十月震旦博物馆以「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统合战国至两汉的龙形玉佩、圆雕动物人物玉饰等集中进行展出。作为博物馆开幕一周年的纪念,本次展览系统地为观众诠释了战汉玉器在设计方面是如何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展览的第一单元秉承古器物学研究方法,首先展示了「料」的丰富多样性,共展出八种材质所雕琢的圆雕动物,涉及玉、玻璃、玛瑙、煤精、大理石、石灰岩、绿松石、松花石等。本月笔者就结合特展为各位梳理汉代典型的几种似玉材质。
博物馆的发展总是应对着时代的新需求、新挑战。上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发起了国际新博物馆运动,震旦博物馆也不断实践新理念,关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以及博物馆教育新模式,期望通过《帝王蝶的迁徙》影展活动,唤起社会大众对于地球环境的关注,也期待有更多的孩子们来到博物馆探索无穷的自然奥秘。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