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0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法相姿仪—菩萨像

菩萨的原名是「菩提萨埵」,意指觉有情、度化众生的大士,是成佛以前的必经阶段,因此具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双重悲愿。

在一般信众的心里,菩萨比较容易接近,信众对的依赖也比较深,所以菩萨的表情大多充满亲切、慈祥的感觉。而菩萨的整体造像则取材于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身份,装饰尊贵华丽。以下即从发冠、璎珞、衣纹及彩绘四项,介绍菩萨像的特色。

一、发冠

根据佛经的记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时,骑着白马犍陟,在侍者车匿的陪同下出城,离城很远之后,他脱下王子的衣服和装饰物,交给车匿带回皇宫,自己剃须断发,成为一位修行者的样子。

 

由于释尊身为太子时,蓄有长发,戴着皇冠,所以菩萨造像也会有发冠的制作。例如图一为北齐的菩萨头像,菩萨的脸型长圆,眉毛长而弯曲,眼睛细长,鼻梁修直,双唇轻抿,唇瓣轮廓清晰,嘴角上扬,面带微笑,表情慈祥恬静。

 

菩萨的额头上方浅浮雕四个半圆,表示该处的头发分成五绺,卷成圆曲状,贴在额上,左右两侧留一小束头发伏贴在耳朵前方,其余头发朝后梳拢,头上戴着宝冠,冠底浮雕椭圆形的贴饰,和阴刻矩形纹相间排列,冠面阴刻连珠纹和花朵纹,冠顶呈连续性的凹弧状,出尖处附加圆形珠饰,构成一顶缀满珠玉的宝冠。

 

菩萨的宝冠上面除了珠玉宝石之外,还有花卉图案,制作技法则有线刻、浮雕及镂空等工艺。有的宝冠中央安置一尊立化佛或手结禅定印的阿弥陀佛,则是观世音菩萨的图像特征,可以作为辨识的依据。

 

二、璎珞

菩萨的装扮以华丽著称,除了头上的宝冠以外,耳朵戴着耳饰,胸前佩挂项饰,手臂戴钏,并有长条状的饰物由肩上垂挂于腹部和腿部前方,称为「璎珞」。

例如图二为北齐的菩萨立像,此尊菩萨的脸型长圆,眉毛呈圆弧状,鼻梁修直,嘴唇轻抿,眼睛细长如线,作向下垂视之貌。的身躯挺直,虽然双手残佚,仍然有英姿焕发的感觉,两脚微开,跣足立于小圆台上。

菩萨的颈部佩带连珠式的项圈,项圈中间垂挂兽面吐珠的装饰,长条状的璎珞自左肩披挂而下,其中包含许多圆珠和玉米状的勒子,它们以玉米勒为主体,上下两端分别附加二个圆珠和一个小环构成一个组合,再用短链连接成长条状,组成式样缤纷却有其规律的串饰。

璎珞的组件以珠玉制作的珠管勒为主,有的单肩佩挂,有的自双肩垂悬而下为U字形,或在腹部前方交叉,形式不一,可自由变化。

三、衣纹

菩萨的服装变化性比较大,上身可穿袒右肩式的僧只支,或者不穿内衣而裸着上身,肩上披着披肩、飘带,腰间系着长裙,裙子的长度不一,有些裙子只到脚踝,有些却可拖地,然而不论裙长如何,大部分都会露出跣足。

 

例如图三为唐代的菩萨身像,此尊菩萨像的头部已经佚失,发冠样式不明,但是身上的衣着与装饰都保存良好。除了连珠串的项饰和璎珞之外,菩萨肩上披着短篷状的披肩,内穿袒右肩式的僧只支,下着及地长裙,腰间系带,另外还有长条状的飘带由肩上垂悬而下,环绕于腿部前方。

 

无论披肩、僧只支、长裙或飘带,都用浅浮雕技法表现形状与厚度,局部再用狭窄的阴线纹或宽深的凹槽表示布料的皱折与垂坠状的纹理,尤其是披肩下缘和裙䙓处,利用多层次的浮雕与「之」字形的转折,塑造出阶梯般的层次感,突显出布料折迭的状态,让菩萨的衣着显得更有立体感。

 

类似的衣纹特征不仅施作于石雕菩萨上,也可见于泥塑作品中,如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的唐代彩塑菩萨,即有相同的衣着表现。

四、彩绘

古代的佛像除了金铜、玉质、善业泥等材质之外,大部分的造像表面都会涂覆颜料,使其形象更加鲜明,菩萨自然也不例外。

 

例如图四为东魏的菩萨立像,此尊造像除了手部残佚之外,大体保存完好。菩萨头戴宝冠,颈挂宽环,上身穿着袒右肩式的僧只支与披肩,下着长裙,长裙及踝,露出跣足,立于小圆台上,头部后方有圆形的头光。

 

菩萨的五官秀丽,双眉细长,眼睛向下垂视,神情宁静祥和。宝冠表面以浮雕技法制作连珠状的装饰,披肩和长裙也用浅浮雕技法表现纹理,并以垂直状的线条表示细密的皱褶,裙腰和裙䙓处用阶梯式的层次感营造布料折迭的感觉,线条平顺流畅。

 

除了浮雕技法之外,菩萨表面还有彩绘。头光部分以黑色和红色等颜料绘制宽窄不一的同心圆,头发、僧带及裙䙓等处涂上黑色,内衣、披肩及裙面上敷以红色,宝冠及菩萨脸庞、颈项、胸部及手臂等处,涂上金彩,虽然颜料有褪色和剥落的现象,仍可想象出当时鲜艳亮丽的形貌。

 

菩萨以悉达多太子的形象为基础,运用发冠、璎珞、衣纹及彩绘等方式,营造出尊贵的气质,呈现出优美典雅的风格。下期将以佛教东传为题,介绍各时期法像的特色。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