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0 期文章

字级:
小字级
中字级
大字级

日常饮食的隐形炸弹 加工食品陷阱 小心伤害健康危机

 

你今天吃了什么?看似平凡的火腿、薯条、泡面、汽水等超加工食品,可能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肠道与大脑,导致记忆力下滑、专注力减弱,甚至增加焦虑风险。国际研究指出,长期摄取这类食品,与肥胖、癌症、认知退化等多种慢性疾病高度相关,而你每天的“方便选择”,可能正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形炸弹。

 

根据国外研究,美国人平均有近60%的热量来自超级加工,这些食品不但容易让人上瘾,还会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促使人一口接一口,增加过量摄取的风险。

联安预防医学机构总院长郑乃源表示,2025年最新发表于《Neurology》的研究更发现,长期摄取此类食品的人,出现巴金森氏症前兆的风险大幅上升。

什么是超加工食品?营养少、添加物多

 

郑乃源强调,“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 UPFs)是指经过多重工序制成、家庭厨房无法轻易复制的食品,通常加入大量人工香料、色素、乳化剂、防腐剂等添加物。虽然外观诱人、保存方便,但它们已不再保有原型食物的完整营养,反而成为促发慢性病、代谢异常与神经退化的推手。

根据巴西圣保罗大学推广NOVA食品分类系统(Nova food classification),食品依加工程度分为四级:

 

第1级:未加工或最少加工食物

食物未经加工或只做简单处理,如干燥、研磨、蒸煮、烘烤、杀菌、冷藏、冷冻等,即可供食用,主要目的为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如糙米、白米、燕麦、面粉、肉类、鸡蛋、鲜奶、奶粉、茶、咖啡、饮用水等。

 

第2级:经过加工烹饪的原料

通过萃取、精炼等方式从第一级食物或天然食物中所获得的物质,如从植物中提取出的橄榄油、牛奶提炼出的奶油、从甘蔗提取出的糖或糖浆、玉米或其他植物中提取出的淀粉等。

 

第3级:加工食品

第一级和第二级食品的组合,主要目的是为了要提高食物的保存度及提升风味,如各式罐头食物、现做面包、起司等。

 

第4级:超加工食品

除了糖、盐、油之外,还会添加多种化学成分(防腐剂、甜味剂、色素等食品添加物),试图让食物外表变得更吸引人、把味道变得更浓郁等,如含糖饮料、玉米脆片、饼干、蛋糕、超商贩售的包装面包、香肠、薯条、微波即时食品等。

郑乃源提醒,虽然适度加工能延长保存期限并方便运输,但“超加工”的过程往往让营养价值大幅流失,甚至成为健康风险的来源。

 

不只会胖,还可能伤脑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追踪超过四万名健康医护人员长达20年,结果发现,摄取超级加工食品最多的族群,其出现巴金森氏症“非运动性前驱症状”的风险,是摄取最少族群的2.5倍。这些早期症状包括:

 

√慢性便秘

√嗅觉减退

√睡梦中说话或剧烈动作(REM行为障碍)

√白天过度嗜睡

√情绪低落、忧郁

√身体不明疼痛

√看色彩困难

 

“这些看似日常的小毛病,可能是大脑神经退化的警讯。”郑乃源提醒,这类症状的出现,意味着肠道与大脑的连结(肠—脑轴,也叫肠脑轴,是大脑和肠消化道两个器官间的沟通桥梁)可能已受到长期饮食影响而受损。

 

超加工食品的四大健康危害

 

国际多项研究显示,超级加工食品可能带来以下健康威胁:

 

1. 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等代谢疾病

超级加工食品热量密度高、富含淀粉、糖与饱和脂肪,虽然重量占比小,但却可能提供超过三成热量,导致过量摄取、肥胖、胰岛素阻抗与高血压。

 

2. 肠道菌相失衡与肠漏症

这类食品缺乏膳食纤维,却含有化学添加物,会改变肠道菌相、破坏肠道屏障,使毒素与发炎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诱发慢性发炎,连带影响大脑健康与免疫功能。

 

3. 认知退化与情绪障碍

研究发现,60岁以下若有近二成饮食来自UPF(超加工食品),整体认知退化速度加快28%,执行功能下降加快25%。儿童摄取过多甜食与精制烘焙品,会妨碍语言理解与认知发展,影响学习力与情绪稳定性。

 

4. 癌症风险升高

超级加工食品属于“空热量”食物,缺乏维生素与蛋白质,且包装材料中可能含有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PFAS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干扰荷尔蒙、免疫与代谢功能,增加癌症风险。

 

高果糖玉米糖浆:三高与发炎的隐形推手

 

荣总张家铭医师特别提醒,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是现代饮食中最需要警惕的甜味剂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可乐、手摇饮、便利商店饮料、沙拉酱、果酱、早餐谷片、燕麦棒、能量棒、低脂甜点等。

高果糖玉米糖浆会让血糖快速飙升又急速下降,造成“血糖云霄飞车”效应,让身体长期处于慢性发炎与代谢混乱状态。2022年《Frontiers in Nutrition》研究显示,长期摄取HFCS会升高发炎指标C反应蛋白(CRP),而这正是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前兆。

 

从今天开始,少吃一点就有效

 

面对随手可得的超级加工食品,许多人抱着“偶尔吃没关系”的心态,但研究显示,这些日常选择其实正在为未来的疾病默默铺路。超级加工食品不仅会让肠道发炎、产生氧化压力,还会损害大脑神经元。高糖高脂饮食会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与巴金森氏症密切相关的多巴胺神经元,甚至让错误蛋白α-突触核蛋白从肠道堆积到大脑,引发神经退化。

 

日常饮食微调,守住肠道与大脑健康

 

在打开饮料或零食包装前,先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杯饮料、这包零食吗?我的肠道受得了吗?”不是每个人都能每天下厨,也不是要戒掉所有方便美味的食物,但正如研究提醒,不是每一口都必须完美,但每一口都会累积影响。

 

饮食替代建议

早餐:麦片+牛奶 → 改一颗蛋+地瓜

午餐:少吃香肠火腿 → 改烫青菜+原型肉

点心:零食饼干 → 改吃坚果

晚餐:偶尔动手做,一锅汤或炖菜也很好

 

四原则远离超加工食品

 

选择原型或低度加工食物:如鲜鱼、蔬果、豆类、全谷物。

避免即食食品与鲜艳加工品:如冷冻便当、香肠、色彩鲜艳零食。

阅读食品标示与成分表:选择添加物少、成分单纯的产品。

养成良好饮食与烹调习惯:减少外食,自己煮更能掌握食材成分。

超加工食品的便利与美味,背后藏着肠道失衡、神经退化与慢性病的危机。少吃一点、换成原型食物,不必一步到位戒除,但每一次的选择都能让健康的天平往好的方向倾斜。今天的你,能决定未来的自己走得更远、更健康。

我要留言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输入验证码
TOP
在线客服
客服时间
周一~周五 08:30~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