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CHINAPLAS国际橡塑展于5月30日线上举办橡塑展设计创新云论坛,邀请三位设计师代表就可持续设计及跨界创新进行探讨与分享,上海工程技术大型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瞩教授作为此次嘉宾主持。笔者就论坛精彩内容进行整理和分享。
三位大咖的分享分別是:
NOSIGNER公司代表、日本工业设计协会主席 太刀川英辅先生。他倡导进化思维,从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中讲述创造力的本质,并致力于传播创意教育。
震旦(中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经理 高曰菖先生。实践大学文创产业博士,副教授,具有家具市场趋势研究、品牌营销策划、国际设计合作、产品战略规划及研发等20多年的丰富经验,主攻服务设计,设计思维及共创设计等相关研究工作。
索尼集团公司创意中心负责人 石井大辅先生。拥有欧盟设计办公室工作的经验。曾领导设计团队负责人工智能,机器人娱乐,原型车和机器人,无人机项目等新业务开发项目。
太刀川英辅先生和其团队的设计作品,传递出“设计可以为生活带来很积极的意义,设计可以改变生活“的含义。其代表作之一的《东京防灾手册》及防灾套件,将危机转化为积极的设计,已发行800万本以上,是日本政府发行最多的书刊并获得了优秀设计奖。
另一个广受欢迎的作品“Themoon灯”,源于对地震灾害及敬畏而生的设计,被称为超级月亮。虽身处令人敬畏甚至让人恐怖的灾害环境中,但在万般艰苦之下,依然存在希望之光。使用3D打印技术将这种思想和情感,用有形的物质表达出来。这一作品,被众多的企业复制模仿。太刀川英辅先生及其团队通过设计,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目前他们在用的办公室也是使用大量的废弃物升级改造而成。
设计也因互联网媒介而创新升级。在身处地震等自然灾害及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分裂的社会中,比如当下的新冠病毒,如何在这种病毒环境下保护好自己?由此产生了“PANDAID”,一个预约全国性流行病的网站,每个人都可以编辑,让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共通参与,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并推出将A4透明文件夹快速制作防病毒面罩等物品,设计此类产品,从而解决人们的迫切需要,并获得了DFA设计奖。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灾害频发,但同时又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物质最丰富的时代。太刀川英辅先生认为如果我们有创造性,也许终究能够让碳排放问题、资源问题之类,产生良性循环。他倡导“进化思维”,从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中阐述创造力的本质,生物通常都是通过自身简化适应生存环境,而人类总是倾向于为产品迭代新部件新功能,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好的设计,即使简单也能与环境产生很强的联系。
因为有了制造业,生活变得丰富,他以人体的动脉与静脉血液循环做比喻,目前人们更多的在做制造业动脉(生产输出)方面的事,却并没有考虑静脉(回收)方面的事,必须要考虑制造业废弃物再利用。太刀川英辅先生认为“师法自然”能够进行更加高明的设计,仍需要重新向自然学习。创造力是每个人都与生具有的本能,大家必须创造和改变所有现存事物。我们都生活在必须进行重新设计和改变的时代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必然,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以设计哲学来思考社会的需要。
我们生活在VUCA时代,因为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旅程。应对疫情,全球有不同的政策,举例来说,上海防疫措施从“精准防疫”,到因持续失控而进行封控,执行“动态清零”策略,政策也是在不断进行转变。英国哲学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一书中提到“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年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传统家具产业如何利用设计创新,跨界来探索好的设计?
设计是一种思维
2021年联合国出了一份风险报告,全球升温1.5度,海平面逐渐上升,南太平洋50多个小国家预测将被淹没。去年河南的大涝,北京的沙尘暴让人记忆犹新。但这些,不就是人类过度消费的贪婪所造成的?大家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但又能做些什么呢?设计又能够面扮演什么角色?事实上,需要去实践ESG(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了。
联合国颁布了2030年永续发展的目标:希望在2050年之前能减少77%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也提出了一个双碳战略: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企业必须要依循的一个碳指标。
关注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希望国家和平、企业永续,关注用户的需要,给股东创造价值。基于这些宏观环境下,才能谈设计与创新。很多企业也为之付出努力。例如阿迪达斯与ALLBIRDS合作,以创新材料和技术打造兼具运动表现和环保理念的跑鞋。每双2.9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且产生的碳排放量减少了63%,诠释了新的设计理念,力求实现零碳排放的愿景。跨界联盟创新设计绿色产品,终极目的还是优先服务核心用户。
2010年左右,中国的数字化互联网产业兴起,项目导向的任务需要高度协作,工作变成项目式管理,组织运营开始扁平化,逐步进入“去中心化”概念,行业边界打破,形成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合作。
因为疫情,居家办公”碳足迹减少,但是,办公室有其存在的意义,到底是要“回到办公室”还是“居家办公”?未来进入了一个大课题,可持续已成为未来全球的大趋势。震旦也在思考如何可持续、数字化和组织扁平化。办公效率涉及到空间产品解决方案及其体验,还有很核心的软实力-软件和数字化的应用。震旦创新中心提出“为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好的办公方式”的价值主张,并开放式创新,跨界共创,打造“Activa lab创新实验室”,把传统的展示中心建构成一个实验平台,创新研究人员在里面工作,体验数字化、年轻化、交互式的办公生活,做为用户需求迭代的孵化平台。震旦创新中心提出了“activa” let work flow。不管你是在办公室还是居家办公,希望工作都能够得心应手。跨界合作驱动创新,谈的不是设计合作,而是助力办公服务转型,然后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activa lab里,震旦创新中心团队模拟一个微创公司做一个新的办公旅程,融合数字化服务,希望产生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每一个场景都是不同的交互解决方案,空间用色彩规划来代表场景的精神。如同一个公司,每天上班做人脸识别取代传统打卡进入办公室,进行简单的工作交流,沟通协作,资源共享,专案共创,然后进入预约的专注区域,分布式地进行专案推进。也有一些空间针对放松、健身,比如母婴室或者下班之前的瑜伽等营造幸福感。整个空间采用预约管理,空间有效支持工作的流动,它是一个社交平台,不管是协作或者专注都很好用,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创新的发生、项目高效、文化氛围变好、办公的碳足迹跟空间的能耗减少。受疫情影响,可能全世界都一样,甲方不愿意再租大平层的办公室。因为费用太高,闲置成本过大、使用效率太低,而这种流动的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
索尼集团公司创意中心负责人 石井大辅先生通过介绍索尼创意中心利用新的软硬件技术,回收塑料进行再生材料的开发,移动出行等几个案例,向大家展示共生设计中的可持续与跨界。让更多的人理解多物种 - 共生设计。Multi Species的意思是在地球上的所有种类,像AI机器人与人能共生共存,不仅与日常进行的项目关系紧密,也是索尼集团内部,集团创意中心与索尼集团的各个事业共生的团队。
索尼集团产品的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方法论,从最初的绿色设计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设计方法,直面产品的宜人性、集约型、原生态、未来型。
结合设计论坛的主题,主持人挑选出代表性问题与三位设计师互动,笔者就其内容进行整理。
可持续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它有四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可持续设计还要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及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
今天的社会要求我们要在开发新项目追求成本效益的同时,追求设计美学或功能革新,使看似矛盾的两者能够有机的协同。例如,索尼耳机的包装进行大小的改变,从设计美学上可能追寻它体积更小、更加精致的一种设计可能,同时因为包装减小,成本上会有所收缩,努力使两者都能够持续的发展。
太岛川英辅先生认为设计美学存在于创造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发展在降低成本效益的同时,实际上美学的功能可能有时候反而还提升了。他探索关于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传达自然学习的设计精神,强调设计的人文关怀和生态环保的社会责任,也指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未来设计的前进的道路。
震旦把可持续的概念放在浦东外滩的震旦旗舰展厅进行具体呈现,依照服务定位的用户打造不同的场景,重新反思每一个场景、空间,乃至于产品,要用什么指标去做度量。截至目前为止,震旦展厅所有的产品都经过Greenguard环境绿色认证,展厅也获得LEED建筑环保金级认证,并正在推进以用户幸福感为中心的WELL认证。
用户体验导向是震旦很重视的一个设计策略思考。震旦采用“五化”的开发策略,清晰的用户需求概念化、产品化、商品化、体验化,整个体验服务化。当然从设计、生产制造到最终提供给用户使用,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废弃物,所以循环再生的想法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评估。使用的一些零部件跟材料,会做可拆解、可回收设计,重视循环利用,同时对产品设计主张叫少即是多,资源节约,并注重与高校共创,不断探索产品开发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
塑料制品充斥着生活的日常,塑料瓶更是随处可见,每一个塑料瓶要500年才能降解,可能需要六七代人的时间。这个问题非常严峻。怎么让它可持续呢?震旦创新中心团队寻找供应商合作,将回收的塑料瓶切片、拉丝,然后重新制成压板,作为家具模块的运用。既能吸收噪音又无需再次加工,然后利用一些专利技术和专利结构,因应项目沟通做成协作或者会议空间。告别过往僵硬的、无趣的、向上看的管理,而变成灵动的、活泼的、高效的、年轻的场域。总的来说,以设计思维的视角,洞察用户的需求,跨产业、跨技术、跨团队提出一些灵动办公的解决方案,赋能美好办公生活。
设计跨界、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所要求的开放式创新提出了跨界创新的概念,三位设计师都对跨界抱有很积极的看法。
为何要跨界?从共生跟师法自然的视角是不存在边界的。“边界”是因为数字化,大家习惯的一种沟通逻辑跟方式。跨界创新又是一种新的设计,跨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领域,比如说经典元素之间或功能上的跨界等等,已经成为一种新锐、时尚的表现手段,也打破了很多行业之间的界限,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设计元素从多方位开始发展。
作为设计师,不应该只关注造型,要回归到用户。因为地球目前的状况,必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应该是国家的战略、企业的策略,在行业里破圈形成一个生态系,一起合作为自己的用户而服务。所有的商业模式皆可打破,所有的设计皆可重新设计。
现在有很多的品牌都采用跨界联名。一个产业的进化,不断的赢得市场竞争,联名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不同品牌不同业界的联名和合作可以产生很多新想法。对于设计师来说,也可以获得很多新的灵感来源,很多新的很正面的刺激。通过跨界交流和合作会促进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产品层面上,现在也到了人们关注的开放式创新。现存的生态体系中也在不断涌现出新事物和新趋势,也许随着更多联名的出现,联名行动会迸发出更多积极的作用,带来新的趋势。
索尼创意中心现在也和本田进行了项目合作,设立了合资公司,结合双方优势进行新汽车的设计。震旦家具也在进行跨界的合作,希望为顾客产生更多赋能。通过联名,进行跨产业的结合和合作,可以推进行业进步,让社会更加美好,大家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当然如果只是为了一个短期的营销目的,只是把两个品牌的名字放在一起做一个联名的话,这个产品本身的意义就会比较少一些。我们需要一个更加中长期的一个视野来看待联名本身。
三位设计师都建议在进行新品开发时能回溯本质:为何而开发?开发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震旦创新中心高曰菖先生认为在进行新品开发时,要回到“Why(为什么)”,明确“需要”跟“想要”。几年前震旦提出“三减”(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减少欲望,而不是减少产品而已;区分是需要还是想要;从简单减少到循环利用。根据这个原则重新去思考永续。对于业务来讲,东西要便宜要好卖;但是消费者真的需要那么多吗?对企业来讲,希望多赚钱。对设计师来讲,去解读人到底需要什么,在当下给我们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什么。设计的源头其实就是艺术,设计只是艺术的一个传递,科学和技术只是实践的方法或过程。
石景大辅先生认为设计师在新品开发过程中肩负责任,是用户和企业沟通的桥梁。设计师使用一些可视化的工具把一些概念具像化呈现,比如说把现在还看不到的一些技术或还没有实现过的一些新产品,通过可视化的阐释展现出来。或者从品牌战略的角度考虑用户的体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先行的假设,设计出在未来的30年-50年能够继续存活下去的产品。
同样,太刀川英辅先生也认为做新产品开发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个事物的本质,理解它的意义或价值来自于哪里,并不是一定要去考虑这个产品是不是新的。不要过于专注于创造一个新的事物,而是想着改善目前,自然而然我们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创意,从而产生新产品。
设计是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有东西都可以重新设计。但重点是为什么要去重新设计?我们讲跨界,讲敬畏天地,对地球友善,为何设计比如何设计和设计什么更加重要。回到企业,好的文化很重要,企业要着眼长远发展,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世上有很多美的东西早已存在,我们应该去溯源,真正的创意越在地越高级越国际。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消费者导向的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在被重新再定义,所以有很多东西是超过我们现在的能力,设计教育应该做一个大幅的调整去跟上商业活动发展的进程。但是设计思维背后的哲学,怎么去对地球友善,对环境友善,跨产业领域的想法是明智的。
如果我们人类不去改变的话,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今后的100年,这个社会,这个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虽然面临的未来可能不是很乐观,但还是要抱有希望,需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力量来把这个地球变得更好。创造性和设计能力是能够获得学习的。每个人都身上都有这样的天赋和能力。
这次上海的疫情让我们看到高手在民间,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年轻的设计师想要获得成功,要谦虚,要有激情!设计师在社会中发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设计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将社会不断的推进下去。
从没有设计到认识设计,再到开始使用设计,从设计作为一种风格、一种装饰,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战略,作为引领和规划重要动因的承担。在这个变化当中,学科交叉是突飞猛进的,智能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融入,使得设计的整个研究也在升级变革。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设计的进化、跨界等等,需要所有的设计人要以主动的姿态融入到变革中去。
欢迎您留下联络资讯,我们将由专人与您联系
客服时间|周一 - 周五 08:30 - 18:00
400-920-6568
800-820-0168
展厅预约
在线客服
获取方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