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的造型颇为丰富,既有中原本土的传统器类,也有草原民族的特殊风情,或是配合市场需求,吸收异国元素而产生的新形制,如多棱形的器物即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产物。

根据古代文物的对比研究,元代多棱形青花模仿自中亚、西亚的金属器,具有六棱或八棱之变化,表面纹饰配合器身的转折和宽窄弧度而设计,本文选取葫芦瓶、梅瓶、宽口梅瓶、狮钮执壶及双狮耳罐五类,说明它们的特色。
一、葫芦瓶八棱设计
葫芦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具有吉祥的意义,元代景德镇窑场模仿它的形状制作青花葫芦瓶,体型偏大,器身有圆形和八棱形两类。
例如图一为震旦博物馆的藏品,此器的瓶口小,上腹部较窄,下腹部较宽,中间收腰为葫芦状,瓶底内凹为浅圈足,器壁从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边形,表面布满青花纹饰。
口沿勾勒龟背形锦纹,上腹部为壸门纹边框内填杂宝纹、折枝花果及壸门纹边框内填如意云头莲花纹,束腰处环绕一圈斜格锦纹,下腹部以二圈壸门纹边框内填如意云头莲花圆珠纹搭配虫鸟花卉为饰。
折枝花果和虫鸟花卉纹都画在比较宽阔的器面上,器壁转折处的棱边留白,犹如白色边框一样区隔不同的块面,使棱边两侧的纹饰独立而鲜明。
二、梅瓶八棱设计

梅瓶是中国传统品类,以圆形器身为主,到了元代青花瓷里,既有圆形也有八棱形的样式。
例如图二为震旦博物馆的藏品,此器的瓶口小,口沿凸唇,颈部短窄,肩部丰圆,腹部硕长且上宽下窄,器底内凹为浅圈足,器壁从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边形,表面以青花为饰。
梅瓶肩部勾勒卷草纹,上腹部和下腹部绘画四个如意云头形边框做为开光,开光内部填入折枝花卉。瓶腹中间环列四个菱花形开光,开光内部绘画梅树、松树、柳树、灵芝及鸳鸯莲塘等图案,开光外侧以卷草纹补白。
这三层开光都以器壁转折的棱边为中轴左右铺展,上中下三层交错排列,彼此之间产生棱面共用的关系,整体布局富有变化。
三、宽口梅瓶六棱设计

宽口六棱梅瓶是以传统梅瓶为基础所做的改变,瓶身模仿伊斯兰金属器,做成六角形的样式。
例如图三为震旦博物馆的藏品,此器呈盘形口、颈部短、肩部斜溜、腹部深长之状,瓶身腰部以下收窄,器底微向外撇,底下具有圈足,器壁从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六边形,表面布满青花纹饰。
瓶口是斜格锦纹,颈部至肩部为壸门纹边框内填折枝花卉,腹部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绘画如意云头形边框内填海水波涛或折枝花朵,以及菱花形边框内填鸳鸯莲塘或禽鸟花卉,框外勾画细密的卷草纹。
上下两层如意云头形边框皆以器壁折棱为中轴而铺展,具有棱面共用的关系,中层的菱花形边框以折棱为分界,各自独立为区块性的设计,整体布局富有层次。
四、狮钮执壶八棱设计

元代青花执壶以传统执壶为基础,吸收游牧民族和伊斯兰文物的若干元素,制作出圆体、扁身及八棱形等样式。
例如图四为震旦博物馆的藏品,壶盖呈覆盆状,顶部有狮形盖钮,壶身敞口、束颈、坠腹、圈足,左右两侧附加长流和曲柄,器壁从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边形,表面以壸门纹边框内填如意云头圆珠纹、蕉叶纹、回纹、折枝花卉、卷草纹、莲瓣纹及火焰纹为饰。
颈部和肩部的纹饰皆以折棱为中轴左右披覆,彼此之间做棱面共用的设计,腹部的折枝花卉与腹底的壸门纹边框则绘于两道棱边之间的器面上,形成各自独立的区块式组合。
五、双狮耳罐八棱设计

双狮耳罐是元代青花的主要品类之一,因为罐身两侧附加一对立体状的狮面器耳而得名,也有圆身和八边形的变化。
例如图五为震旦博物馆的藏品,此器呈盘口、束颈、斜肩、鼓腹之状,器底内凹为浅圈足,双耳已经残佚,表面以菱花形边框内填松、竹、梅、莲塘、鸳鸯所构成的园景图为主纹,搭配斜格锦地、折枝花卉、卷草纹及壸门纹边框内填如意云头圆珠纹等附属性的纹样。
大罐颈部和腹部的主纹都安排在两道折棱之间的器面上,留白的折棱如同白色的边框一样,区隔左右相邻的纹饰,凸显不同的纹饰内容。
元代青花多棱器型的纹饰安排与器壁折棱息息相关,透过棱面共用和独立铺排的交错运用,产生多元性的变化。下期将以大型青花盘为题,介绍此一品类的形纹设计。
元代.青花八棱葫芦瓶
此器的主纹绘于较宽的器面上,留白的棱边犹如边框一般,使纹饰独立而鲜明。(图一)
元代.青花八棱梅瓶
三层开光以转折的棱边为中轴左右铺展,彼此交错排列,产生棱面共用的关系。(图二)
元代.青花六棱宽口梅瓶
上下两层如意云头形开光采棱边共用设计,中层的菱花形开光则为棱面独立之形式。(图三)
元代.青花狮钮盖八棱执壶
颈部和肩部的纹饰采棱边共用之形态,腹部主纹绘于八个棱面上,呈现独立并排的设计。(图四)
元代.青花八棱开光双狮耳罐
颈部和腹部主纹都绘于八个棱面上,折棱处留白,犹如白色边框一般凸显不同的纹饰主题。(图五)